三十八载边境电影情

崇左新闻网是综合新闻门户网站,面向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资讯。崇左...


  (原标题)三十八载边境电影情
——宁明县“爱民固边电影队”服务边境群众纪实


  “便民服务,送文化下乡”是他们的宗旨,扛着沉重的电影播放设备,爬过那一座座山、趟过那一条条河,只为向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丰富的文化养料和精神食粮,他们,就是宁明县“爱民固边电影队”的韦忠、韦江、韦柯三兄弟。


  韦氏三兄弟是宁明县峙浪乡峙浪街居民。他们自筹资金成立放映队,三十八年来义务为边境少数民族群众放电影,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


  边境流动的文化站


  韦氏三兄弟出生在中越边境宁明县峙浪乡峙浪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级很少有放映队到峙浪街放电影。在距峙浪乡13公里的爱店村,每个月部队放映队都会为驻军官兵放映一场电影。当时三兄弟他们都会步行13公里去爱店看电影。父亲韦耀星也是个影迷,看到兄弟三人为看一场电影经常奔波到半夜才回到家,心疼不已。


  久而久之,父子四人商定,买台放映机自己办个电影院。1981年,父子四人花了3700元钱买回了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和一整套电影放映器材。韦耀星在旧房子里设立一个固定的电影院,3米宽的银幕立在天井里,从大门到天井之间一块20多米长、5米宽的斜坡就是影厅,左右两排木椅从银幕前一直延伸到大门。就这样,峙浪电影队成立了。



  那个年代,边境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看电影就成了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和文化享受。每逢圩日,《铁道游击队》《小花》《少林寺》《甜蜜的事业》等影片,让十里八乡白天来赶圩的村民,晚上都聚集在电影院里美美地看上一场电影。每次放映时座位上坐满了观众,走道上也挤满了人。


  1991年,韦柯兄弟三人看准边贸开始兴起的时机,又在爱店镇开办了一家电影院。那时,他们已经有了四台放映机。


  除了在电影院放映,峙浪电影队的足迹遍布峙浪、桐棉、爱店等边境乡(镇)1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29个村(屯),覆盖边境群众8万多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边境村屯还不通公路,不通电,放电影的路程十分艰辛。


  “最远的放映点要到80公里外的桐棉镇板古村,沿着崎岖的山路开手扶拖拉机要走5个多小时。”韦柯说,第一次去板古村放电影是1982年7月的一天,兄弟三人早上开着手扶拖拉机从峙浪出发,半路瓢泼大雨倾盆而下,不一会山洪也裹挟着泥石流随之冲下来。他们三兄弟赶紧抬着200多公斤的设备躲到地势稍高处,经过多个小时后,汹涌的泥石流完全过后才继续在泥泞的山路前行。到达板古村时,天已经快黑了。虽然路途艰辛,但放完电影后,热情的群众拿着各种食物招待他们,使他们深受感动。第二天返程时,村里的男女老少依依不舍地将三兄弟送到村口。


  1998年冬天,听说那密村叫底屯半山腰上的两户人家六口人很少能看上电影,且其中一位八十多岁病瘫在床的老太太从未看过电影。兄弟三人二话没说背上放映机,爬了15公里的山路,专程给这六名群众放了专场电影。卧病在床的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


  传播科普的大篷车


  从1981年的手扶拖拉机,2005年的小汽车,到2012年的越野车;从1981年的胶片电影放映机,到2009年的数字电影放映机。韦柯三兄弟的放映设备随着时代在进步,为群众服务的范围和热情也在不断高涨。
兄弟三人知道,边境村屯群众文化较低,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缺乏,利用放电影向广大群众传播科普知识成了他们肩上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请大家今晚集中到村里的球场,电影队专门为咱们播放砂仁科技种养科普片。”2003年那段时间,韦柯三兄弟经常向各村的党总支部书记发送短信,通知群众前来收看科普电影。峙浪乡部分群众有种植中草药砂仁的习惯,但由于缺乏相关种植管理知识,发展缓慢。为此,韦柯三兄弟专门巡回到长桥村、派台村、那密村等村屯,在放电影的时候穿插播放砂仁种植管理的科普片,大力引导群众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砂仁种植走致富路。在科技知识的引导下,群众种植积极性提高,发展到现在,全乡已有5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的300多户群众种植砂仁,砂仁种植面积达1.3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砂仁之乡”。
2012年9月,峙浪电影队与连续8年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的峙浪边防派出所联合,共建“爱民固边电影队”,乡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此后,派出所官兵、乡政府干部经常随电影队进村,利用放映前的时间,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法律常识,努力打造平安乡村、和谐乡村。电影队还有针对性地到各学校为孩子们专门播放《小学生溺水安全知识》《小学生校园安全常识》等教育短片。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