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贵州文物和历史文化为主线进行创作;立足贵州历史文化

新京报讯(记者张赫)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研讨会暨第二季节目发布会日前在...


新京报讯(记者张赫)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研讨会暨第二季节目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即将于12月23日在贵州卫视播出。第二季核心主题为“发现贵州,理解中国”,节目将围绕“四大文化工程”的明确方向,以贵州文物和历史文化为主线进行创作;立足贵州历史文化,又不局限于贵州本身,而是把贵州放在整个中华文明的背景下去理解和讲述。


研讨会现场,专家们围绕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的创作经验与成效等话题展开研讨。


2022年,贵州卫视推出了八集大型人文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节目立足于贵州人文历史风貌等独特资源,以“山”“水”“屋”“洞”“桥”“饰”“歌”和“未来”为主题,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集中展示贵州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该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全网传播数据突破3亿人次,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并荣获2023年中美电影电视节纪录片类一等奖。


研讨会现场,贵州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哈思挺表示,当前贵州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省委提出要“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要求贵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创新性推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并提出“多彩贵州: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宣传主题,以人文赋予山水灵性,以历史提升文旅价值。纪录片《这一站,贵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哈思挺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这一站,贵州》的制作经验:“一是重塑,《这一站,贵州》提炼贵州最具特色的在地文化元素,并通过人的活动进行发掘和阐释。第二季提出了‘黔式审美’的全新概念,通过高纬度的外部视角实现对在地文化的发掘与重塑。二是传播,在当下的全媒传播时代,主流媒体实现优质文化产品的‘破圈’传播,需要加强与公域流量平台和达人的合作。三是扎根,从《这一站,贵州》到‘村超’‘村BA’,都是贵州台扎根本土深耕、依托文化赋能、传播策略升级的标志性成果。”


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拍摄了高空扁带运动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表示被《这一站,贵州》的三大亮点所震撼与感动,一是被贵州朴实的群众所感动,二是被贵州优美的自然环境所感动,三是被其中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突出的向上向善的话语所感动。“整部纪录片以文化赋能,通过小故事讲述中国精神,展示贵州美丽的自然景观,使得该片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发布会上,专家们还围绕《这一站,贵州》的创作经验与成效、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文艺作品如何助推赓续中华文脉等话题展开了研讨。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表示:“《这一站,贵州》有着鲜明的贵州文化特色。在推动地域文化传播时,要找准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内容,选择大众层面最广为接受的方式来呈现。在认识遗产、打造或是传播地域文化时,需要考量如何在众多的文化思想当中去选择文化遗产,如何使其更多地契合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从《万桥飞架》到《这一站,贵州》,贵州的形象、气质、文化通过节目得到有效传达,产生了良好影响。第二季节目要实现更好的创作和传播,要把握住三点。第一,视点,要保持自然朴实的讲述,不拔高、不造作。第二,焦点,要以点带面,把每个点做透打穿;第三,观点,要善于提炼观点观念来带动传播。”

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田维钢看来,《这一站,贵州》从地域特色、全球化国际视野的高概念入手,找到了生活、人物、故事。“在节目中看到了众生,看到了贵州各行各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幸福,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片子带领观众思考当下、思考社会,人和自然环境、文化文明如何相处,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