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3个环节缺一不可

原创 华高莱斯目 录 1. 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 2. 城市特色「留住」年轻人 3. 城市产业「成就」年轻人 4. 建设青年...


原创 华高莱斯

目 录

1. 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

2. 城市特色「留住」年轻人

3. 城市产业「成就」年轻人

4.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总结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抢人大战」对于各城市来说,已不是抢不抢得问题,而是抢不抢得到的问题。

从2017年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2年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年轻人已成为抢人大战的核心。

截至2022年2月,已有87个地级市明确提出要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活力城市」。

各地为吸引年轻人,使出了送户口、送补贴、免租人才公寓等系列「大招」,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很多城市人口增量放缓。

当然,城市人口增速放缓,有疫情,人口负增长,部分城市刻意控制的客观因素。但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在沿用旧发展模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即便引来人也留不住,亟需调整为新发展模式。

调整成何种新模式呢?

▍从「产-人-城」到「城-人-产」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资源、要素驱动的一次城市化,向以创新、人才驱动的二次城市化转型期,也就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阶段。

如果继续沿着一次城市化阶段的「产-人-城」发展模式,即先「引产」,再「聚人」,后「造城」的思路发展,先不说能不能做好青年发展型城市,能不能进入年轻人的选择视野都是个未知数。

新发展模式,是「城-人-产」的模式——城市围绕人才的需求而建,产业因人才的聚集而升级。新发展模式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应采用自下而上「我要来」的思考维度,而不是自上而下 「要你来」的视角。

▼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从年轻人的视角考虑他们需求 | 摄影@常瑶

这是什么意思呢?

要你来,更像家长式思维,认为自己很了解年轻一代,以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坐等年轻人来到城市。我要来,则是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围绕他们的需求定制城市,从而促进他们主动选择城市,并留在城市。此外,前者更多是通过政策驱动,很容易被「抄作业」,导致 「努力半天」大家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那么,为年轻人量身定制城市,应该是面面俱到?还是应该赛博朋克?

▍年轻化的生活方式

年青一代被称为Z世代,他们是彰显个性的一代,兴趣广泛的一代。他们身上有很多个性标签,如宠物、汉服、电音、游戏、戏剧、极限运动等等。正是因为拥有1+N的多重身份标签,他们又被称为「斜杠青年」(Slash,中国有超过8000万人)。

当然,这不是说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要为每一个标签打造一片天地,而是围绕他们共同关心的主题下功夫,先抢到足够多的年轻人,再激活斜杠青年们的「自组织」*能力,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吸引力。

*自组织:无序系统中各部分之间局部相互作用,形成了某种形式的整体秩序,供给充足时,该过程无需任何外部主体控制即可自发进行。

▼ 年青一代兴趣爱好广泛

年轻人共同关心的主题是什么呢?答案是生活方式。

在2022年《「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小红书、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DT财经联合发布)中,年轻人选择城市的动因,有一半跟生活需求相关,如便利度、包容性、美食、烟火气等。

▼ 在年轻人「蹲」城指南TOP20中,4大超一线城市只有广州勉强上榜,这对于其它具有生活优势的城市来说是个好趋势

正如IDG资本李丰所言:「这些年轻群体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和前辈人不同的是,这一代人的物质基础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好,这让他们对物质本身的基础追求没有那么大的欲望,更愿意做符合他们习惯或者文化的事情。」对于Z世代而言,理解他们对生活的诉求,就是抓住了他们的刚需。

比如成都,近10年来常住人口增加600多万人,是诸多新一线城市中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而且「蓉漂」取代「北漂」成为新时尚。这离不开公园城市建设,场景营造更新的共同作用,更离不开成都「巴适」生活的吸引力。

▼ 成都「巴适」的生活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